一封写给“洋人”的圣旨,字数不多,却让后人哭笑不得。
乾隆皇帝在与英王的交涉中,亲自下了一道976字的“圣旨”,如今被完整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乍一看,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可细读之下,却尽显傲慢与“天朝心态”,让不少历史学者直摇头。
更讽刺的是,这道圣旨曾被奉为外交范本,如今却成了历史笑柄。
乾隆究竟写了什么?
盛世余晖下的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这位在位六十年的皇帝,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称号——"十全老人"。
展开剩余92%说起来,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1735年登基以来,他平定了贵州苗疆的动乱,让准噶尔部归顺朝廷,还把大小金川纳入版图。
西藏的管理加强了,新疆的叛乱也被镇压下去。
乾隆时代的中国,人口从他登基时的一亿多增长到近三亿。
粮食产量节节攀升,除了传统的稻米小麦,玉米、甘薯这些高产作物也在全国推广开来。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纺织业兴旺发达。
茶叶远销海外,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至少比起前朝的战乱年代要安稳得多。
皇帝本人更是春风得意。
他六下江南,到处题诗作画,留下了数不清的墨宝。
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在他手中达到了极致的奢华。
文人墨客争相歌颂太平盛世,官员们三跪九叩山呼万岁。
在这样的氛围中,乾隆越来越相信自己治下的大清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不过是些需要教化的蛮夷之地。
紧闭的国门与世界的脚步就在乾隆沉醉于盛世美梦的时候,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760年代,英国的工厂里开始响起机器的轰鸣声。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让纺织厂的产量成倍增长,煤矿和铁矿的开采效率大幅提升。
原本需要几十个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台机器就能搞定。
英国人尝到了工业化的甜头,开始疯狂地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这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神秘国度。
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在欧洲卖出天价,英国商人们做梦都想打开这个巨大的市场。
可惜的是,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清政府下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个口岸进行贸易,还必须通过指定的十三行商人。
外国人不准在中国内地游历,不准学习中文,更不准和中国人自由交往。
这道铁幕把中国和世界隔绝开来。
清廷的官员们认为这样做很有道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何必要那些红毛夷的奇技淫巧?再说了,让这些外国人到处乱跑,万一传播什么歪门邪道,扰乱了天朝的秩序怎么办?闭关锁国在他们看来,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明智之举。
马嘎尔尼的艰难旅程1792年秋天,英国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要正式派遣使团访问中国。
他们选中了马嘎尔尼勋爵作为特使。
这位外交官经验丰富,曾经在俄国和印度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英国人对这次出使寄予厚望,希望能说服中国皇帝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使团的准备工作进行了整整一年。
他们精心挑选了代表英国最高工业水平的礼物:能够精确显示天体运行的天文仪器、制作精美的地球仪、当时最先进的赫歇尔望远镜、能把物体放大数百倍的帕克透镜。
军事方面有最新式的步枪和连发手枪。
生活用品包括精美的吊灯、会自动报时的座钟、色彩鲜艳的机织布料。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带了蒸汽机和纺织机的模型,想让中国人见识一下工业革命的威力。
1793年6月,载着使团的船队终于抵达中国海域。
经过几个月的航行,他们在天津登陆。
清政府派来接待的官员一开始还挺客气,毕竟皇帝有令,这些洋人是来给皇上祝寿的,要好好招待。
麻烦很快就来了。
清朝官员要求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马嘎尔尼断然拒绝。
在他看来,英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国王和中国皇帝地位平等,怎么能像臣子一样磕头?双方在天津僵持了好几天,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个折中办法:英国使臣可以按照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单膝下跪,不用叩头。
清朝官员虽然心里不痛快,但想想皇上等着呢,也就勉强同意了。
紫禁城里的冷遇9月14日,马嘎尔尼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乾隆皇帝。
八十三岁的老皇帝坐在龙椅上,虽然年事已高,但威严依旧。
大殿里站满了文武百官,个个身着朝服,场面确实壮观。
马嘎尔尼按照约定单膝跪地,呈上了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
他用准备好的中文向皇帝转达了英国的六项请求:希望在北京设立使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开放通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货栈;在舟山附近给英国一个小岛存放货物;在广州附近也给一块地方让英国商人居住;最后是降低关税。
乾隆听完翻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在他心里,这些要求简直是痴心妄想。
什么?要在北京设使馆?天朝从来没有这个规矩!要在其他地方通商?广州一个口岸还不够你们折腾的?至于要地方居住,更是异想天开。
这不是要在天朝的土地上建国中之国吗?
接见很快就结束了。
马嘎尔尼被安排观看了几场戏曲表演,参加了几次宴会,就被客客气气地请出了北京。
他带来的那些礼物,除了帕克透镜被乾隆留下把玩,其余的都被随手丢进了仓库。
在皇帝眼里,这些不过是些没用的玩意儿。
976字圣旨的傲慢10月7日,军机大臣和珅把乾隆亲笔写的圣旨交给了马嘎尔尼。
打开一看,洋洋洒洒976个字,每一个字都透着高高在上的傲慢。
圣旨开头就定了调子:"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
这哪里是两个平等国家之间的外交文书?分明是皇帝对臣子的训话。
接下来的内容更让英国人火冒三丈。
乾隆说,你们大老远跑来给朕祝寿,朕很高兴,赏了你们吃喝,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至于你们提的那些要求,一个都不能答应。
为什么?因为天朝自有天朝的规矩,你们就算学了也没用。
天朝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根本不需要你们的东西。
你们那些奇技淫巧,对天朝来说毫无用处。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乾隆还教训英王说,你要好好体会朕的意思,老老实实地顺从天朝,这样才能保住你那个小国,享受太平日子。
马嘎尔尼读完圣旨,心里五味杂陈。
他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帝国已经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面的变化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
使团带着失望离开了中国。
临走时,马嘎尔尼在日记里写道:"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只是凭借体积庞大还在海上漂浮。"
历史很快就证明了他的判断。
47年后,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时候,道光皇帝手里拿着的,是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
两年的鸦片战争,英军伤亡523人,清军伤亡22790人。
这个比例,残酷地说明了拒绝进步的代价。
当年被乾隆看不起的蒸汽机,已经让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那些被扔进仓库的枪炮,已经发展成了所向披靡的武器。
而固步自封的大清,还在用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圆明园化为灰烬。
甲午战争输给日本,台湾被迫割让。
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把这个曾经的天朝大国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一切的开端,或许就是那封976字的圣旨。
结语乾隆的圣旨如今静静躺在大英博物馆里,成了历史的见证。
那些工整的汉字,记录的不只是一个老皇帝的狂妄,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当机器的轰鸣声响彻西方的时候,东方的统治者还在紫禁城里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历史从不等待任何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信息来源: 《清史稿》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档案》 《剑桥中国晚清史》发布于:山东省盈胜优配-杠杆配资开户-股票杠杆下载-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