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关于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我军与国民党交战往往都展现出不俗的战斗力,常常能够以少胜多,这一点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毕竟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已经成为一支崭新的部队,我军也有远高于国民党整体水平的优秀将领,所以常能力挫国军。
但国军也并非弱旅,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有些高级将领领导的军队曾给我方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分别由邱清泉、胡琏所率领的第五军和整编十一师就实力极为强大。
这两支部队不仅单兵作战能力优异,而且还曾短暂成为兵团合兵作战,一度成为一个不小的麻烦,让我们党内的战神粟裕、军神刘伯承都头疼不已。
但这样强大的部队,后来却很难再合并在一处,最后被我军挨个击破,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国军最大的一个怪状。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强悍的邱清泉展开剩余91%邱清泉的实力毋庸置疑,他早在抗战时期就于昆仑关血战日军打出了名将之威。等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被任命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军长。
客观来说,此人在早期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压迫感。当时他一上任就担任“救火队长”,哪里国军有难,他就去哪里解救,与我军交手频繁。
1946年3月,邱清泉率领第五军向新四军发起进攻,一举夺占天水与盱贻,之后又撞上粟裕苏中大战。
当时的粟裕虽然打了七战七捷,但华东解放军却没有选择和邱清泉硬碰硬,在对方进攻时,部队避其锋芒撤离了淮南,被迫让邱清泉拿下淮南数城。
紧接着邱清泉又北进宿县,对淮北军分区进行大扫荡,解放军再次遭到损失,不得不且战且退。
后来定陶战役打响,邱清泉奉命从东面围攻刘邓所部解放军。
当时因为刘帅需要集中全力对付西面之敌,于是又让邱清泉钻了一个空子,占了一些城镇。最后因战局不利,刘邓解放军选择避第五军锋芒,率部撤出了鲁西。
到了1946年年底,邱清泉率部进攻邯郸,我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这让邱清泉愈发张狂,一路拿下濮阳、大名等重要城市。可以说在解放战争初期,邱清泉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但这显然还没完,1947年8月,陈毅、粟裕麾下第十纵队决定在梁山阻击第五军、八十四师。
初时,我军还占据不小优势,但经验丰富的邱清泉开始玩起“小心眼”,他假装抛弃第八十四师,等我军准备吃掉对方时,突然现身联合八十四师合击第十纵队,致使我军伤亡1000多人,被俘3000多人,还丢失了不少武器弹药。
自此邱清泉名声大噪,所部被誉为是“铁马雄师”,邱清泉本人更是洋洋得意,一度叫嚣着“解放军逢五(第五军)不战”,好不威风......
狡猾的胡琏说完邱清泉,再来看胡琏。此人能力并不逊色于邱疯子,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打过石牌保卫战这样经典的战役,被誉为是“中国的崔可夫”。
解放战争中,他担任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一师师长。自走马上任后,他曾在鲁南与军神刘伯承激战,双方血战不分胜负,被刘伯承称为是“像刺猬一样......一时还真不好对付”。
之后参加山东作战,虽然他未能成功救出张灵甫,但他却在1947年以迅雷之势突然攻陷鲁中根据地南麻,并发动了一场针对粟裕的大战。
当时粟裕与陈毅共调了足足5个纵队围攻胡琏,而胡琏则在南麻周围构筑2000多个子母堡,在每一寸土地上都与我军进行拉锯。
此战打得十分惨烈,我军每拿下一个堡垒,都需要付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代价。在这般沉重的代价下,我军也取得了一定战果,包围圈越来越小。
但这时突然天降大雨,致使我军进攻受挫,不得不再次选择撤退。此战华野最终付出8000人的损失,但对胡链并没有占到太多优势。
紧接着1948年,胡琏又先后与华野陈唐兵团、中野陈谢兵团作战过,但我军都没有与之交集过多。眼见此人似乎越发骄狂,军神刘伯承打算对他设伏。
1948年5月,中野陈赓兵团与华野第十纵队发起宛西战役,胡琏急忙率部前来救援,而刘伯承就在他必经之地设下了一张“包围网”,打算抓住这只老狐狸。
可出人意料的是,胡琏十分警觉,他居然提前察觉到危险,让先头部队继续前进,自己则大张旗鼓征夫征粮,伪造大部队开拔的模样。
结果等我军放过其先头部队后,他毫不犹豫的缩了回去,致使我军伏击扑了个空。刘帅也深知胡链不好对付,必须保持十足的耐心......
1948年6月,第十纵队奉命阻击胡琏,双方打得极为激烈。刘伯承趁机调集中野一纵、三纵打算对他进行包围,再来一次“抓狐行动”。
可鸡贼的胡琏一见情况不妙,立刻跑到上蔡县城合兵组成犄角之势对付我军。刘伯承见时机依然失去,只能再次选择放弃。
因为数次从战神、军神手中逃出生天,胡琏也越加嚣张,他曾宣扬道:“自己不是张灵甫,想要吃掉我得有一副铁嘴钢牙好胃口。”
从以上内容可知,邱清泉、胡琏的确是国民党将领中相当出色的人才,我军单独遇上都对其有些头疼,那若是他们联起手来呢?
短暂的联合据资料记载,1946年对阵刘伯承时,胡琏曾短暂与邱清泉协同指挥作战,打了一场巨野战役。
——当时,第五军和第十一师分别沿菏(泽)巨(野)公路及潴水河南岸东犯;刘伯承则兵分两路,以第二纵队阻击第五军,以3、6、7三个纵队围剿第十一师一部。
从战况来看,刘伯承布局的相当缜密,其麾下部队战斗力也极为出色。
但是此战毕竟是国民党两大强军联合,实力更加非同一般,胡琏的第十一师与我军反复拉扯,双方血战10天,最终还是顶住了我军的进攻。
面对如此强大的部队,刘伯承只能感慨:“(敌军)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一时还真不好对付。”邓小平对此也无奈道:“不好对付就以后再收拾他…莫打消耗战。”
无疑这一战最终以平手告终,我军毙伤俘国军5300余人,但国军也造成了我军4300余人的伤亡。除了此战以外,两人还合作打了一场曹县战役。
那是1947年9月,邱清泉派第五十七师向郓城解放军发起进攻,结果该部被我方全歼于沙土集。当时邱清泉十分惊恐,害怕自己步了五十七师后尘,于是连忙向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立刻调集胡琏第十一师前来救援,于是两大强军再次合作。
面对这头疼的两股部队合成的兵团,粟裕做出了与刘伯承一样的决定,率部围困第五军,集中力量打掉十一师。为了避免胡琏逃跑,粟裕集中了1、3、4、6、8五个纵队来围攻十一师。
这无疑又是一场惨战,胡琏依托密集的防御工事与我军反复拉扯,双方甚至还展开过白刃战。虽然付出了很大伤亡,但我军终究未能拿下这只老狐狸。
在国民党增援部队靠近后,粟裕最终决定撤出战斗。
从以上两场战斗可知, 这邱胡的联合的确相当厉害,能逼得战神、军神都选择退却,他们也算是国民党中少有的存在。
若以后这两支部队能一直协同作战,说不定未来还真能影响中原战场。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两支部队的合作仅仅算昙花一现,自此后二者各打各的,直至分别被我军击败。那么国民党为什么不肯将二者强强联合呢?
难言之痛其实,我们一直都有一个错觉,那就是强强联合会展现1+1>2的效果。回看历史可知,在组织力不行的情况下,强强联合只会起反作用。
我们以国民党最强大的第一兵团为例。
当时该兵团拥有8个军级单位近20万人,而这些部队中,有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七十四师,有黄百韬率领的二十五师,也有李天霞率领的八十三师,还有桂系的王牌部队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师。
在蒋介石看来,该兵团群雄荟萃,只要一出手就能扫荡整个山东。
其实一开始也的确如此,面对第一兵团来袭,强如粟裕也不得不选择退避三舍,就连中央都发报过来说: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
但是该兵团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解散,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国民党始终无法消除的硬伤——派系斗争和将官不合。
蒋介石委任汤恩伯为第一兵团司令,可第一兵团的兵都不是他的嫡系,他根本指挥不动张灵甫,只能拉拢与自己关系亲近的李天霞为第一兵团第一纵队的司令,结果此举又惹得李天霞与张灵甫和黄百韬关系恶化。
在作战过程中,李天霞战场上出卖张灵甫,张灵甫怒而告御状,致使李天霞纵队司令被夺。李天霞愤而公报私仇,和黄百韬在此后的作战中出工不出力,丝毫不配合张灵甫。
除此以外,桂系的两个王牌部队也和中央军不合,他们延续了李白二人与蒋介石的矛盾,在整个战场上对汤恩伯也是阳奉阴违。
结果可想而知,一场孟良崮战役,第一兵团有力无处使,居然致使最精锐的七十四师被消灭。对于这一结果,蒋介石很是恼怒,直接撤销了第一兵团番号。
所以若把胡琏与邱清泉这两个猛人组成兵团,那么二人谁又会服谁呢?
若空降的司令,会不会又重蹈汤恩伯的覆辙呢?更何况,不少资料记载这二人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发生分歧。而且两人作战风格,一个激进,一个保守,他们合作虽然一开始好,但后面恐怕结局不一定会比孟良崮战役好。
当然,除了军内的斗争以外,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解放军的变化。
别看前文胡琏和邱清泉打出了不俗的成绩,但这些都发生于1948年以前,那时我军还相对弱小,在组建野战军和大规模作战方面也不成熟。
而后随着我党土改完成,野战军体系逐渐成熟,我军有了打不完的兵源与层出不穷的名将名帅。
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党应付我军越来越吃力,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将各精锐部队分散到各地,实现以强带弱,依托铁路和大城市来对抗我军。
事实也的确如此,胡琏、邱清泉后来一直在当救火队长,四处拯救较弱的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各个战场疲于奔命。
以邱清泉为例,他先是前往豫东战场,和粟裕打了个伤亡惨重,却没能拯救区寿年兵团。紧接着又在淮海战场血战,累死累活没能救出黄百韬,最终他在心灰意冷之下被战神粟裕绞杀。
至于胡琏,他也是千里迢迢去十二兵团救火,却没能拯救黄维,坐看十二兵团被灭。不过他比较幸运,还是退到了台湾养老。
综上所述,国民党军虽然也有奇才,但因为其自身体系的限制还有我军的成长,他们最终也只能算昙花一现,终究无法改变解放大局。
发布于:江西省盈胜优配-杠杆配资开户-股票杠杆下载-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