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紧急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这一消息引发了全球航运业的强烈反响。这项由中国总理签字生效的新规定,明显是针对美国即将实施的“对华港口歧视收费”政策的回应。
从政策内容到行业反应,两国在海运领域的博弈节奏出乎许多人预料。
美国的新规:给中国航运设“绞索”
早在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就发布了公告,宣布从2023年10月14日起,中国运营或中国制造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时,必须支付高额“服务费”。这一政策立即震动了全球航运市场。具体来说,从2025年到2028年,中国船东的船只每净吨需要支付50美元的费用,三年后该费用将逐年上调,最终达到每净吨140美元。对于中国制造的船只,收费标准则按船只净吨位或者每个集装箱收费,两者中取较高的数额,三年后也将涨价。
展开剩余84%更为严苛的是,从2028年开始,所有出口的液化天然气必须使用美国制造和注册的船只,同时美国希望逐步将本国船只的占比提升到15%。美国此举显然是想通过经济手段压制中国造船业,并扶植本土航运业。然而,美国的算盘打得太响,却忽略了自身航运业的不足——美国商船在全球市场的运力仅占0.6%,每年生产的船只不到10艘。如果中国船只停止前往美国港口,美国根本无法填补这一巨大运力缺口。
更令人讽刺的是,埃克森美孚等美国能源巨头公开表示,如果这项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出口液化天然气的成本将上涨30%以上。
中国的反击:法律盾牌与“组合拳”
面对美国的强硬政策,中国迅速做出回应。9月29日发布的《国际海运条例》修订案明确指出:“只要有国家对中国海运企业实行歧视性政策,中国将有权采取特别收费、限制港口准入、封锁数据等措施。”
这项新规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三项强有力的应对手段:
1. 特别收费权:如果某国实施歧视性政策,中国可以在其船只停靠中国港口时征收额外费用,且可以根据美国的收费标准灵活调整。
2. 港口准入权:中国有权限制或暂停这些国家的船只进入中国港口,甚至故意拖延其作业,增加他们的成本。
3. 数据控制权:中国还可以禁止外国企业获取中国的海运数据,切断他们获取供应链情报的渠道。
这项新规不仅针对美国,还可能影响到全球其他航运巨头。香港《南华早报》指出,像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际航运公司,也可能受到影响。这种“打一点牵一片”的策略,迫使全球航运公司重新评估与美国政策的关系,重新审视是否继续绑定美国的政策。
航运巨头的反应:提前布局避风险
随着美国新规的出台,全球航运公司迅速做出了调整。例如,中远海运将部分大船转移至亚欧航线,改用小型船只航行美国航线,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海洋联盟则拆解了“地中海-南太平洋2线”,避免了中国造船只进入美国港口;马士基启动了“双船队”计划,逐步替换中国造船只,计划到2026年完成一半的调整。
这些调整引发了连锁反应,影响全球航运格局。洛杉矶港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到美西的订舱量同比下降了44%。与此相对,墨西哥的曼萨尼约港的吞吐量则增加了25%。长远来看,中国航运企业加速向新兴市场转移。例如,中远海运在中国大陆航线的业务增长了9.5%,亚洲内贸增长了5.2%,国际航线的增幅则高达11.9%。这些变化正在减轻美国新规带来的冲击。
美国的困境:自食其果
美国的这一单边政策,最终可能损害自身利益。今年3月,三百多家美国企业联合反对这一新规,并警告称,如果政策实施,将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再度上升0.8个百分点。其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消费者负担加重:每艘10000TEU的中国船只在美国港口停靠时,额外收费将高达270万美元,这些费用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2. 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美国农产品出口商表示,如果海运成本上升15%,他们的大豆和玉米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客户可能转向其他国家。
3. 能源战略受损: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强制要求液化天然气出口使用美国船只将使美国的出口量减少20%。这将使市场份额被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等国抢占。
此外,美国港口正在面临“用脚投票”的现象。加拿大温哥华港和墨西哥拉萨罗卡德纳斯港等周边港口正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降低收费、提高效率,等待吸引中国船只的到来。
倒计时中的“三大悬念”
随着10月14日的临近,这场海运较量进入了关键阶段。有三个问题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走向:
1. 美国是否会推迟新规?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尚未公布具体的收费细节,业内人士推测可能会推迟3到6个月,因为反对声音很大。
2. 中国如何应对? 第一个受到反击的国家会是美国还是欧洲?这一决定将表明中国的政策取向,并影响全球航运格局。
3. 国际航运巨头的立场:像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等公司最终会站在哪一方?他们的选择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海运较量必将彻底改变全球航运的格局。中国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实际上为其他遭遇贸易霸凌的国家提供了借鉴,证明了只要靠规则,就能取得胜利。美国试图通过单边制裁挽救产业衰退的做法,最终势必失败。毕竟,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谁能顺应趋势,谁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而不是一味依靠蛮力走向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盈胜优配-杠杆配资开户-股票杠杆下载-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