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洒在神木红碱淖景区的湖面,微风拂过,泛起粼粼波光,岸边超市老板陈平擦了擦额头的汗,目光落在门前热闹的游客群里。16年前那个同样燥热的午后,他第一次踏足这里时,脚下的黄沙正顺着鞋缝往里钻——2009年的红碱淖,除了景区路边铺设着六角砖,目之所及尽是连绵起伏的黄沙梁,风一吹就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整个景区一天也见不到多少游客。
“现在你再看!”陈平挥手指向窗外:昔日的沙梁已化作铺着大理石板的休闲广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旺季时停车场的旅游大巴能排到两公里外。这位守着超市过了16年的商户,亲眼见证了红碱淖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里的环境着实不错,就连空气都变得比以前清新了。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我的超市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说起这些,陈平满脸都是笑意。
展开剩余70%红碱淖的美丽蜕变,离不开守护者们的辛勤付出。近年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完善巡护管理体系,构建起三级巡护网络:管理局全体干部负责一级巡护,每日进行网络监测与无人机巡护;派出所与检查站组成二级巡护线,重点排查非法捕捞与偷猎;当地生态监管员扎根周边村落,承担日常网格化监测。
走进红碱淖管理局科研监测室,监控大屏上高清摄像探头正实时传回遗鸥繁殖区画面,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李芳介绍:“我们加密了日间巡护频次,同时依托鸟类智慧监控平台,对核心区和遗鸥繁殖区进行全方位监测,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实现‘地面有脚、空中有眼、屏幕有影’的24小时守护,确保湿地生态安全。”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遗鸥的生存状况一直是红碱淖及周边大漠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红碱淖曾因生态恶化导致遗鸥数量急剧减少,而现在,凭借全球70%的遗鸥种群占比,红碱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如今的红碱淖,堪称鸟类的“国际机场”。目前,有195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翱翔,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傍晚时分,成群的鸟儿在湖面嬉戏觅食,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贾建军表示:“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湿地修复与优化,完成滨湖盐碱化湿地修复470亩、退化草原修复380亩。加强水资源保障与生态补水,自2016年以来累计补水已达1260万立方米,使湖面面积稳定在37平方公里左右。同时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工作,累计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罗鱼210万尾、鲫鱼230万尾,促进食源基础构建与生物多样性提升。在系统化生态治理与保护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彰显。”
当暮色为湖面镀上金箔色的光晕,陈平的超市里扫码支付的提示音依然响个不停。从黄沙漫卷到鸥鸟翔集,从门可罗雀到客流如织,红碱淖的变迁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守护绿水青山,终究会换来金山银山。当生态保护的种子扎下根,长出的不仅是绿树与飞鸟,还有百姓眼角的笑意,和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未来。
文/张帅 贺鑫
发布于:重庆市盈胜优配-杠杆配资开户-股票杠杆下载-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